首页 献血服务 用血报销指南 正文

关于输血的八大误区及真相

添加时间:2021-01-12 来源:铜陵市中心血站 发布者:铜陵市中心血站 浏览量:4800

1、哪些情况需要输血?

  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7~8%,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如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左右。大部分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小部分血液贮存在肝脏及脾脏内,通常情况下体内的血容量保持动态平衡。若少量失血体内能立即补充。因为健康成人能耐受高达25%全血量的丢失,因此外科病人失血1升一般不需要输血。出血量小于循环血量20%时,一般可输用晶体盐溶液;出血量为循环血量20~40%时,可输浓缩红细胞和晶体盐溶液、胶体溶液;出血量大于循环血量40%时,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当发生大出血(创伤、手术或胃、子宫大出血),烧伤(主要丢失血浆),严重贫血(红细胞减少),出血性疾病(缺少血小板或某种凝血因子),严重营养不良、恶液质(血浆蛋白等成分减少)等情况下,可根据缺少哪种成分补充哪种成分的原则进行输注有关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或全血。

2、怎样配合医生进行输血?

  输血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输哪种成分血或血制品和输血的量;患者应该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如以前是否输过血,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Rh阴性还是阳性;有生育史的妇女,如孩子在出生一周内是否发生严重黄疸、贫血(可能因胎母免疫,母亲体内产生针对孩子红细胞的血型抗体,可使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这时母亲在输血前要做ABO血型以外抗体的检查,以确保母亲的安全。提倡输成分血,树立“缺什么补什么”科学合理和安全有效的输血观念。切勿想要补身体而要求输血。

 

3、输血为什么有风险?

  由于输血后有一定比例的受血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三类。近年来对输血传染病已加强控制,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早期传染病存在病毒感染"窗口期"而难以检出,有极少数受血者会因输血而面临得传染病的危险,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输血前,经治医生应详尽告诉病人输血的风险,并请病人家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4、输血为什么尽量不输新鲜血?

  1、 新鲜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 
2、 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
3、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摄氏度可生存3天,因而3天内的血液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超过3天的血液反而安全。  
4、 新鲜血主要是针对红细胞而言,如输血目的是补充血小板、粒细胞,12小时以内的血才算新鲜,但所含血小板、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量效果。因而,输新鲜血弊大利小,不主张输用。

5、Rh阴性患者是否只能使用Rh阴性血?

  Q:Rh阴性患者是否只能使用Rh阴性血?

  A:发生Rh溶血反应的前提是受血者体内有抗D抗体,输入的红细胞携带有D抗原,继而因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发生溶血,体内没有抗D抗体的Rh阴性患者即使输注了Rh阳性血,也不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抗D抗体是一种免疫抗体,只有在接触D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才会产生,这种异体免疫发生的原因一般为输血或妊娠。除了曾接受过Rh阳性血输注的人,和曾经怀过Rh阳性胎儿的女性外,Rh阴性的人体内是没有抗D抗体的。事实上,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血输注后,并非一定会产生抗D抗体,这与受血者免疫状态、输入血液制品的种类、红细胞的量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有关。

  据200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报道,161名外伤患者接受了未做交叉配型的O型血581单位,其中10名Rh阴性患者接受了Rh阳性血,仅有一名患者产生了抗D抗体。另据2011年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医学中心的统计,132名患者接受了紧急输血共3966单位,其中9名Rh阴性患者接受了Rh阳性血,同样仅一名患者产生了抗体。相关研究还提示,对于接受Rh阳性血输注的Rh阴性患者而言,严重外伤等重症患者由于免疫反应水平降低,产生抗体的机率更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Rh阴性的亚洲人中,有三分之一属于DEL表型,这种表型的人接受Rh阳性红细胞是不会产生抗D抗体的。因此,全面准确的血液免疫学检查,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来源与用血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Rh阴性患者的用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给予Rh阴性血;但在病情危重急需用血时,应以救治生命为首要原则,可以给予配型相合的Rh阳性血;甚或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生命,给予未做交叉配型的Rh阳性O型血。即便对于女性,生命权也重于生育权,决不能因寻求Rh阴性血贻误抢救时机而导致生命危险。

6、自身输血更安全

  血液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尽管采取了严格的筛选和检验等措施,输血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80年代后人们普遍认识到自身输血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在认识到输异体血可能传播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发生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这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自身输血的兴趣。此外,自身输血对于稀有血型或特殊患者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液来源。

  目前,上海市已有数家医院开展了自身输血。但总体来说,自身输血占整体临床用血的比例仍然偏低。另外,也很少有病人主动提出自身输血的要求,其原因除了对自身输血不了解之外,主要是许多患者认为自己本来就要动手术了,还要抽血,那岂不是雪上加霜?

  自身输血其实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输血治疗方式。自身输血的方法共分为三种:保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保存式自身输血是在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适用于各类预期需要较大量输血的择期手术、处于缓解期的输血依赖患者、对异体输血有不良反应者以及稀有血型患者。但是有严重心血管疾患、严重献血反应的患者、严重贫血和恶性肿瘤患者等则不适合进行自身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一般是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会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适用于预计术中可能失血较多,需要输血者。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但对于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怀疑流出的血液被污染及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的情况则禁止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相应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自身输血以及采用哪一种自身输血的方式。由于自身输血具有很多优点,临床大力推广十分必要。

 

7、注意!近亲输血风险大

        影视剧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当病人急需输血时,其亲属在医院伸出胳膊,毫不犹豫的为其捐献了血液,病人输血后,身体得到康复。然而医学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现实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近亲输血存在很大的风险。

        输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表明:输亲属的血发生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可能性大。输血所致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发病快、疗效差、死亡率高(达90%)。此病是输入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的血液(或成分)后,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然后向宿主发起攻击,导致宿主遭受严重病理损害甚至死亡,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这种病多见输血后1-2周,输血者出现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继而发生全血白细胞减少及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9%。亲属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输血,发生这种病的危险几率远比非亲属大。

       对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确切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发病主要与受者的免疫姿态和供者的HLA抗原相关。打个通俗的比方:输血就等于是用血者身体里来了许多“外来客”,非亲属之间的免疫淋巴细胞容易被识别、排斥。而亲人间的“外来客”由于面目相似,加之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识别。而这些“外来客”趁机“鸠占鹊巢”,在受血者身体里分裂、增殖,然后向受血者的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发动攻击。

       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易诊断,发病后迅速恶化致死,故实际患病人数可能要比已知病人更多。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8、血小板是否必须同型输注?

  Q:血小板是否必须同型输注?

  A:1) 对于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尽量选用AB0同型的血小板。

  2) 对于无需长期输注的患者,可不必机械地固守AB0同型。首次输注ABO不相容性血小板制品可取得显著疗效,但随后的输注效果则可能逐渐降低。ABO次要不相容的血小板输注,虽然存在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性,但其发生率很低,通过审慎权衡,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预防。

  3) T抗原活化的患者输注含有血浆成分的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可能诱发溶血反应。

  4) 单采血小板输注产生Rh-D抗原同种免疫的风险已经很低,尤其是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血液病患者。